血液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有發熱、出血、貧血,而發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癥狀,體溫過高、血管擴張,有引發腦出血的危險;長期發熱機體處于消耗狀態,還可能引起進行性消瘦,影響病人的體質,可見發熱的嚴重性是不容忽視的。
引起發熱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感染,其次就是化療藥物的應用,白細胞被破壞,也會引起發熱,但此類發熱體溫大多在38.0℃以下。根據血液病患者的特點,特列出以下照護措施及注意事項:
一、心理照護:對發熱的病人而言,疾病帶來的不適及癥狀的加重,常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和不安,家屬應向他們解釋發熱的原因,讓他們不要急躁,并告知醫生、護士會想辦法控制病情,會隨時前來探望。
二、環境條件:保持室內空氣新鮮,控制溫度在20-40℃,濕度55-60%,床單位整潔干燥,出汗較多時及時更換床單、被褥。
三、癥狀照護: 低于37.5℃的發熱可讓患者多飲水,額頭敷冷毛巾等非藥物治療,體溫再升,要遵醫囑及時用藥物治療,對于38.5℃以上的發熱,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最好輔以物理降溫,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:〈1〉溫水擦?。翰猎∪^程不超過30分鐘,避免病人受涼,同時應注意觀察病人耐受力及皮膚有無發紅、蒼白、出血點及感覺異常;〈2〉冰袋冷敷:可置水袋于頭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處,枕后、耳廓、陰囊、心前區、足底、腹部禁冷敷。冷敷最長不超過30分鐘,如高熱不退,可休息30分鐘再使用,給予局部組織復原時間,冷敷過程中應每10分鐘查看一次皮膚顏色,防止凍傷發生,注意患者保暖,冷敷后30分鐘測體溫。
四、飲食照護:高熱病人新陳代謝增加,機體能量消耗過多,可給予清淡易消化、高碳水、高維生素飲食,適量補充蛋白質,體溫下降期,由于大量出汗,應囑病人多飲水,在水中可加入適量糖、鹽,既預防高滲性脫水,又可補充碳水化合物。
五、預防措施:盡量減少探視人數,讓病人少去或不去人群較密集的地方,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堅硬之物,每日飯后及睡前用制霉菌素溶液或甲硝唑溶液漱口,必要時進行口腔清潔;用1:20碘伏早晚各坐浴15-20分鐘,預防肛周感染;另外做好感染早期的觀察,如口腔粘膜顏色、有無白斑、咽部及扁桃體有無充血腫大、痰液性質、肺部有無羅音、下腹部輸尿管行程有無壓痛、腎區有無叩痛、女性病人陰道分泌物性質等,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,以便及早采取治療。